轻松一点,马上学会:如何做好审计底稿的核心?
文 | FreeCity (转载请注明出处)
关注公众号:行走的审计汪
知乎专栏:行走的审计汪
01
引 言
有人觉得做底稿很easy,有人觉得非常难。有人做底稿速度非常快,有人速度犹如龟速。有人做出来的底稿漂亮整洁,逻辑清晰;有人做出来的底稿内容缺失,前后矛盾。
不同的底稿,等于不同的技能和不同的态度。
我们先不去评论怎么用技巧去做好各个底稿,我们先结合最根本的一点,来和大家聊聊,什么是做好底稿的核心。
大家知道是什么吗?很简单,就是多看“原始资料”,并对此进行思考和分析。
为什么是这一点,应该如何做,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展开。
02
为什么要多看“原始资料”?
我们先简单来看看,哪些属于“原始资料”?
1. 凭证
财务凭证是最基础、最广泛的原始资料。除了内部结转凭证外,银行凭证、记账凭证等都必须后附原始单据,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回答、发票、合同、协议、说明、审批流等。
2.合同
与审计有关的合同,包括销售合同、采购合同、租赁合同、运输合同、劳务合同、投资筹资协议、其他服务协议等。合同、协议虽然有许多格式条款,但也明确了公司与其他方交易过程中的具体条款,能够让我们更了解业务。
3.决议、章程和证件等
包括公司三会决议、公司章程、营业执照、经营资格证书、不动产权证、行驶证等。这些资料我们一般都要求查看原件,复印件(扫描件)与原件核对一致。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公司基本情况和各种资质、资产权属。
4.银行对账单等、各类申报表
从银行直接获取的对账单,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公司银行账的真实性。
各类申报表包括增值税、所得税、地税等纳税申报表、申报申报表、所得税汇算清缴资料等。让我们轻松从第三方知晓公司的各项税费申报情况,包括需要缴纳的、实际缴纳的,期末尚未缴纳的。
5.各条业务流所流经的其他原始单据
除了上述1-4外,还有许多我们在业务了解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单据,比如销售订单、开票通知单、发货通知单、请购单等公司内部业务流所流经的其他原始单据。
上述这些资料,大家如果有做过审计的经验,或者做过会计等,也都能了解这些财务经常打交道的资料。
而为什么要多看“原始资料”,是因为:
“原始资料”能为财务数据提供更有力的业务支持,能让我们脑海中的财务数据更形象立体化。
如果一张审计底稿中,没有对任何原始资料的切入和联合说明,我很难相信做底稿的同事,是真正理解这个底稿的。这也说明了“原始资料”阅读的重要性。
所以,伙伴们,不要再一味填充表格,做技术分析了。“原始资料”就是底稿的血肉,是支撑。没有“血肉”,就没有生机。
03
如何针对性看“原始资料”?
有朋友会问:
这么多“原始资料”,怎么看的过来啊;
而且根据纸质的合同进行输入,那多麻烦啊;
做底稿只有这么几天,现实很残酷啊。
确实,时间是一个问题,但不能因为时间问题而放弃看“原始资料”。
我们能应对的主要是两个方面:
(1)有针对性地看“原始资料”;
(2)用文字识别软件迅速将照片中的内容识别出来放到底稿中,而不是逐一进行肉眼识别和打字。
关于第(2)点,大家请自行百度。而对对第(1)点,篇幅有限,无法详细展开,先和大家说一些主要的方法:
(1)知晓自己做的底稿,有哪些“原始资料”。
如果我们都不知道有哪些原始资料,找都找不到,就不用谈第二步了。这可以从上述的资料类别中以及上年的底稿中查找得到。
(2) 结合自己做的底稿,随意抽取一个月内的若干凭证,查看原始凭证,了解自己做的科目所对应的凭证后附的原始资料有哪些,找出通用型的和特殊型的,记录通用型类别,并拍下来特殊型,以便后续查看。
原始凭证是非常好、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,而且不需要问公司费劲要,唾手可得,大家千万不要浪费,更不要忽略了。
(3) 对于常见的原始资料,查看时主要看:
银行对账单:用途主要是和账面的银行流水双向核对:
增值税申报表:淡季时先查看下增值税申报表模板、填表说明,结合业务了解重点查看和关注的数据,比如销项税额、进项税额、进项税额转出、留底税额、已缴税额等;
所得税申报表和汇算清缴资料:淡季时先查看模板、填表说明等,结合业务了解重点查看和关注的数据,比如纳税调整事项、应纳税所得额、应纳税额、税率、补缴(应退)税额、未弥补亏损等。
地税、社保等社保表:核对基数、应交税额,期末未交税额等;
证照、权证类:核对名称、查看资料真伪、权证是否有设定抵押等;
合同:有选择性忽略格式条款,重点查看非格式条款,包括合同价款、合同履约义务(权利)执行的阶段过程和收付款过程、是否有退货保证等条款等;
...
暂时想到的主要是这些。大家有想要补充、分享,也欢迎留言,我后续再一起补进去。
后续我们也可以结合具体的合同、原始凭证、申报表等来和大家具体交流,应如何针对性查看“原始资料”。
其实,熟能生巧。
速度慢、效率低,很多时候都来自于我们的不熟悉。
不熟悉到熟悉的这个过程就需要花费不少心思。很多人在这一道就直接放弃了,而那些努力走过去的人,能力也就不知不觉提升了。
04
如何针对原始资料,进行思考、分析和记录?
我看到有许多的底稿,里面有很多合同、原始凭证等,但都是挂到底稿里,在底稿里却很少有对此进行的思考、分析和记录。
这样相当于是“做了一半”,而且是附加值很低的一半。
因为我们虽然拿到了原始资料,但是没有进一步加工成我们的理解,并为我们的底稿审计提供依据。而复核底稿时,也因为看不到底稿分析的内容,而变得异常痛苦。(不知道复核什么)
这第三步,建立在前述两步的基础之上,也是能力要求最高的一步,是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做底稿的过程中,慢慢积累的。
那如何来获取这种能力,大家不妨可以试试下述步骤:
(1)第一次记录
在第二步的基础上,记录原始资料里的重要内容、数据。文字内容多,可以采用文字识别工具,记录在底稿中。
第一次记录,是类似于“搬运”,先把合同中的要点、资料中的关键数据等抓出来,放在底稿相应内容中。
(2)思考和分析
通过前述两步和第一次记录,哪怕没有足够的思考和分析,相较于财务数据而言,我们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。
但加入思考和分析,底稿的内容就更加详实了。
比如:
抓取出数据后,如果和账面数据存在差异,那这个找差异的过程,就是我们进一步了解的过程。为何会出现差异,差异能否被合理解释?差异是否需要调整?
又比如:
找到合同重要条款后,查看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准确? 确认收入的时点是否提前或滞后? 成本费用是否按照权责发生制来确认? 如果没有合同,我们很难进行判断,也就更难提出进一步的思考。
审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。
在一步步地深入了解中,我们也最终找到了相应的审计证据支持。
(3) 第二次记录(再次记录)
此次是记录我们思考、分析的过程,并如何去解决其中的疑问的过程。这个记录至关重要。
很多同事都进行了思考和分析,但是却没有在底稿中记录,那底稿的内容就会存在重大的缺失。
也有的朋友是思考分析后,但是没有找到解决方案或者合理解释,因此也没有写在底稿中,那底稿也是不完整的。
所以第二次记录也至关重要。
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记在底稿中,你的思维方式、理解过程和底稿执行过的程序,都会呈现在底稿中,复核的人能看到,后续做后期的同事也能看到,下一年做底稿的同事也能看到。
这可能也叫做“流芳百世”了。
05
总 结
上述就是对什么是做好底稿审计核心的一些理解。
做底稿是做审计的基础。万丈高楼平地起。我们都是从一个又一个的底稿编制过程中,成长起来的。
抓住编制审计底稿的核心,掌握有效的方法,会让这个成长过程事半功倍,会让我们辛勤付出的汗水,能够同时得到多方的认可,当然,最终是自我价值的认可。
同时,做底稿是综合能力的体现,其中还涉及到时间的管理安排、项目优先级的排列、Office的操作技能、客户和项目组内部的有效沟通等。
这都是需要我们在慢慢的磨练过程一步步积累的。
最后,做审计底稿,还需要心态的放松、探索问题的执着、及时排解压力的能力等。
毕竟忙季“项目穿插”之中,在不断经历“喘不过气”的高压时刻后,还能去认真踏实做底稿的,本身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。
希望上述分享,能对大家有所启发。
相关好文推荐:
280+文章(干货)分类集锦:
详情可关注并星标,这样我们就不会错过彼此: